设计趋势人物|赛拉维王少青:将生活融入设计,让设计融入生活
“疫情会消灭一些东西,但不会永远消灭。”赛拉维CLV创始人兼总设计师王少青先生在展望行业未来时说道。
疫情爆发,宏观政策调控,市场需求升级,在房地产行业日益紧张的今天,深耕地产设计领域十余年的王少青先生依旧对未来保持乐观的态度。作为室内设计界体量较大的设计企业的创始人,他肩负着一种使命感与荣誉感,他认为企业应该要有担当、有责任感。因此,在2020年初召集研发团队输出了《助家战“疫”大调查》,文章一经发出便引发行业热议。
一直以来,赛拉维CLV致力于地产研发与设计创新一体化,曾与国内领军房企联合研发新一代住宅产品。他们擅于以严谨的研发逻辑、专业的整合能力加以系统的管理经验,助力合作伙伴制定标准化体系,协助其确立或完善产品线的设计管理及运营标准。
历经10年沉淀,赛拉维CLV荣获500余座国内外设计大奖,造就凝聚共同梦想的200人设计团队,设计作品已遍布全国各大主要城市。秉承着“设计美好生活”的设计哲学,其致力于“三好设计公司”的企业愿景。
此次DESIGN TRENDS 设计趋势特别拜访赛拉维CLV创始人王少青先生,听其讲述关于赛拉维CLV十年的发展历程及其核心的研发思维与设计理念,并进一步探讨关于未来趋势的思考与展望。
王少青
赛拉维CLV创始人/总设计师
-
天津大学建筑学硕士,泰国格乐大学艺术学博士。2012年创立赛拉维设计。曾获评中国室内设计行业最具国际影响力设计师、美国TOP100全球影响力华人设计师大奖。
# 01
设计就是生活
将生活融入设计,让设计融入生活
2003年,正是中国房地产行业风起云涌的年代。彼时,尚在大学教书的王少青,意识到了行业前景的无可限量,选择正式扎根地产设计行业。此后9年间,在不断地修正、总结自我中,他一步步成为成熟的设计师。
“那个时候真的很苦,曾试过三天三夜不睡,只为赶出一个项目。”王少青说道。
2012年,在许多设计企业依旧普遍盲目追求产值的时候,他秉持着设计师独有的情怀,创立了赛拉维CLV。他说,“在最初成立它的时候,只是希望它能够成为一间有设计师情怀、具有一定专业化管理规模以及拥有细分领域的公司。”
之所以取名为赛拉维,是取法语“C'est la vie”的音译,寓意“这就是生活”。他认为,设计就是生活,一个好的设计师必须将生活融入设计,让设计融入生活。而赛拉维CLV的创立初衷正是为了展示乐观的设计态度和对美好生活的积极追求。此外,在词汇的原义上,他们还为“赛”字赋予了新的“不断拼搏的竞技状态”的内涵。
2014年,赛拉维CLV迎来了两个重大转变。面对日益同质化的市场,王少青开始思考,如何在一众设计公司中突出重围。
一方面,是受一位老师启发,他开始意识到做作品是很局限的,只有做产品才能够持续地创造价值,它既可以融入设计师的情怀,又具备力量支撑企业的运营,此外还更受到甲方的认同。因此,开始进行专注产品研发。同年,赛拉维CLV联合万科完成了万科无限系的产品研发,这是中国第一代的可变住宅、百年宅体系,这个产品引发了行业对于可变空间和全生命周期住宅的思考,并开始陆续做这一领域的研究。
另一方面,王少青重新审视企业内部发展现状后,提出了要“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换言之,就是要“单元式工作、链条式整合”,即在流程上细分工种,让每个工种成为生产链上的一环,最终通过一个底盘链接起来。于是,他重新梳理了公司的人员架构,拆分业务,将人员分成三个团队分别负责不同的业务板块。
自此,赛拉维CLV找到了自己的基因,开辟了自己的赛道,延续着这两方面的发展,赛拉维CLV在随后的十年间亦拿出了亮眼的成绩。
2018年,赛拉维CLV完成了融创π计划,这是一个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信息化和数字化的精装决策引擎。虽然,当时这些科技已经融入普通人的生活,但在地产界中尚未得到成熟应用,赛拉维CLV将线下数据转到线上,通过数字化技术来进行重新编排,让用户拥有更精准的选择及更高的效率,60秒即可生成30000+方案。可以说,这一计划又一次掀起了通过数字化和大数据给地产赋能的新浪潮。
2020年,疫情爆发,居家隔离成为常态。赛拉维CLV从大年初二开始,便组建专门的研发小组,对疫区的生活数据展开了大量的调研工作,并在短短十余天内输出了《助家战“疫”大调查》,其中的数据真实反映了人们在疫区的生活状态以及疫情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方向。“我们相信此举既引发了人们对健康住宅以及‘后疫情时代’的地产设计思考,又为后续的产品研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十年来,赛拉维CLV始终坚持在产品研究与设计流程上的不断夯实、优化与创新,俨然成为“地产研发与设计创新一体化”专家,已研究地产标准化、创新产品线、专利课题等80余革新产品。他们不仅帮助国内一线地产开发商研发创新产品,而且在学术高度、发展方向、实际应用上亦予以加持。
“一家企业应该要有担当、有责任心,要能给社会做贡献。”王少青在总结赛拉维CLV成立至今的经验时说道。
中海首开拾光里
-
旭辉铂悦·公望
-
融创至和雅颂
-
# 02
核心优势
做逆流而上的产品思考
打造“1+N”设计流程标准化
有人说,一家设计企业最重要的是做什么风格,也有人说,最重要的是有什么样的设计理念,更有人说,最重要的应该是有良好的审美。
当所有人都在谈论设计的风格、理念、审美的时候,王少青却说,“赛拉维CLV并不局限于某一风格,我们服务的是整个产业链,我们要为产业链中的每一个环节负责,包括终端的销售环节、溢价环节。因此我们设计的起点是如何助力甲方价值最大化。”
他提出,如果非要用某一风格来描述,赛拉维CLV应该是当代风格,因为他们的设计是紧紧围绕当代用户的生活方式展开的。在他看来,赛拉维CLV的设计逻辑是由内至外。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设计中,他们主要研究的是:一,用户逻辑。用户的使用习惯、审美标准、价值观、居住观及未来观;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用户的家庭结构、生活方式,甚至是家庭矛盾。这二者都是通过客户研究从内部延伸的生活场景,而从这些生活场景塑造的设计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的设计,是自内而外的设计。
“我们更愿意做逆流而上的思考,而不是顺流而下的执行。在探索前端的诉求与研究深层原因的基础上,为客户量身定做一套优质的解决方案。”王少青说道。
正是这种“逆流而上”的产品思考,让赛拉维CLV从底层设计逻辑上便形成了差异化的路径。与此同时,赛拉维CLV亦拥有了一套与众不同的研究方法。
王少青介绍道,首先,他们会将遇到的产品类难题转化为学术课题,用严谨的学术式眼光看待问题;其次,他们重新理解问题并归类,主要分为三大类:专利产品类、行业引领类及创新产品线类;最后,他们会根据不同问题,适配不同的团队来参与研究对应的课题。
总的来说,专利产品类和行业引领类这两类大多数是源于设计师对未来的探索与思考,乃至思维的碰撞,这种利用头脑风暴形成并研讨的课题极其难得。创新产品线的最终导向是让客户购买并最终使用的,所以他们会结合大量数据的科研报告,用调研过的数据来体现落地性及实用性,如《助家战“疫”大调查》。
目前,赛拉维CLV设有专门的研发中心,其中涵盖科研人员、研发团队以及创新设计成员,对各个类别的问题进行针对研究,很多问题都需要他们能够共同创造,并发生一些“化学反应”。
此外,王少青提及,赛拉维CLV在研发效率上还拥有独特的“秘籍”,即“1+N”设计流程标准化。它相当于赛拉维CLV内部一套非常精密的链条,只要完全掌握它,就可以既保证图纸的精确,又保证效率的提升。
旭辉·滨湖江来微笑生活馆
-
万科·滨江都会
-
# 03
回首与展望
坚持长期主义的思考
实现多元化的发展
时至今日,赛拉维CLV已经相继成立了天津、上海、深圳、成都四地公司,逐步辐射全国,客户遍布60余大中型城市,主要覆盖华东、华北、华南和西南区域,其中包括长三角、大湾区等大经济圈。
王少青解释道,之所以如此布局,主要是因为地产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支柱型产业,他们希望能为地产设计保驾护航,积极响应国家的宏观经济发展政策。同时,这四大区域有设计“高地”之称,它们都具有相对得天独厚的人才储备与市场发展优势。
十年间,赛拉维CLV拥有了在室内设计圈内可以称之为相对较大的体量。王少青认为,企业规模是企业发展的硬实力,因此他们一向注重人才的培养与团队建设。在团队建设上,他们遵循“有机组织”的心态与方式。有别于传统的机械组织,“有机组织”的特点是自然生长,相较于只做一件事,有机组织会同时推进不同的事,这样做的优势是更为稳定,也是一种更为收放自如的经营理念。此外,受“有机组织”理念的影响,在招聘上,赛拉维CLV也更看重人才的综合能力及未来潜力,因此从不限定工作年限。
在人才培养上,王少青的梦想是将赛拉维CLV打造成像大学一样学术氛围浓厚的学习型组织,因此,他曾称自己的团队为“设计界的商学院”。他们像大学一样设置专业课、文化课和体育课,比如专注内部分享的公开课“赛享荟”、针对中坚力量的专题分享会“哇赛学院”以及“赛跑团”、“能量饭局”等趣味活动,这些既可以拉通内部所有的设计信息,又为年轻人提供了发声机会,新一代设计师也可以分享所掌握的新技术、新软件、新操作。此外,赛拉维CLV还会特别邀请一些专家“外脑”分享财务、管理、设计、营销等类型的专业课程,期待团队的每一个人都能向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北京中海·甲叁號院
-
保利集团A标研发样板间
-
天津保利和光尘樾样板房
-
面对现今的房地产行业环境,他引用了地产大咖的一句话来阐述 —— “短期看政策,中期看实力,长期看人口”。“短期看政策”是指近半年市场行情如何要看国家政策如何落实,“中期看实力”是要将视线放到3-5年的发展来看,这实际上取决于企业自身的实力。“长期看人口”,是因为地产行业最终是与人口数量因素深度关联的,人口基数的大小一定程度上会决定需求量与消费量。
“我觉得,要用长期主义的思考来看问题,政策可能会决定当下地产环境是否好做,但企业能否长存,还是取决于中期的硬实力与长期影响力。中国现在的人口基数世界排名第一,同时开放了三胎政策。如果未来中国依旧能够持续产生人口红利,我们仍可对房地产行业保持乐观态度,即使10年之后重新审视地产市场表现还会是积极的。”王少青如是说。
关于未来地产设计趋势,他认为,设计企业会从两个方向获得较好发展。第一,是站在更多元的维度思考,尽可能多地涉及地产发展的各个范畴,同时具有相对大的企业规模,以团队体量支撑,为客户提供更全面咨询的服务;第二,是专精垂直领域,成为某一特定领域的专家。
这二者既具有一定的优势,又存在一定的劣势。规模大的企业可能缺乏核心竞争力,规模小的企业则容易被市场浪潮所席卷。针对此,赛拉维CLV的应对策略也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提升地产住宅设计的主业;另一方面,驱动多元化的发展,在酒店、文旅、康养等多个板块中逐渐发力,目前在这些领域,赛拉维CLV都也已经取得了一些业绩和经验。
“我们期待未来有更多的跨行业人才、垂直领域专家的加入,帮助这个行业扩展更多的业务与能量。”王少青展望道。
DT设计趋势 × 快问快答
DT:一直以来赛拉维CLV致力于做三好设计公司,即好品牌、好设计、好服务,您对这三好有哪些深入思考?
王少青:我们的“三好”源于儿时对“三好学生”的概念,从前在学校里,只有“德智体”三者都是标杆才能被授予“三好学生”的称号。现在我也希望我们是中国的“三好设计公司” 。“好品牌”,是指企业的良好道德标准;“好设计”,是指我们的专业水平,包括设计的调性、高度等设计能力问题;“好服务”,可以理解成“企业的体力”。做好一个项目的设计相对容易,维持优质且恒定的设计水平就没那么简单了。我们希望,无论是在服务态度上,还是设计标准上都是始终如一,全心全意地为客户提供专业且全面的解决方案。
DT:作为一家企业人员规模达200余人的设计企业创始人,您是否可以分享一下企业经营管理的经验?
王少青:第一,一个优秀的企业操盘者必须要时刻关注外部信息,要基于现状或者时事的发生,对未来进行趋势预判。
第二,企业内部的机制是否呈良性发展也十分重要。一个企业是有生命周期的,会经历发展、成长、成熟、衰退至消亡。很多百年甚至更长久的企业,之所以能传承是它的产品与精神在延续,是企业家在成熟期发展至鼎盛的时候,及时地找到了第二曲线,为衰退期提前做好了补充准备。
第三,作为创始人,要对每个周期可能发生的事情进行风险预判、机遇预判,这二者的平衡至关重要。其中,风险预判可能是大于机遇预判的。我们看到很多走稳健路线的企业就比激进的更为长存,因此提前建立企业的防守机制是关键。
DT:地产设计在很多时候是在定义产品,当前地产集团都在强化地产产品力,我们在这部分是如何助力地产企业实现产品力的?
王少青:在地产市场发展为增量市场时,可以被称为供不应求,更多是在产品流程上体现产品力,那时开发商并不是说谁做得最好,而是产品力更为均衡、性价比更高的设计可能会拔得头筹。这里的性价比可以当成地产投入的成本、落地的周期、投入的人力、落地的效果及后期的维护,这样将综合质量、投入产出等因素做到最均衡的才是产品力的体现。所以赛拉维CLV就在上述这几个维度上助力客户去做最具性价比的产品研究,也因此可以帮助客户实现销售量最多、性价比最高、产品力最强。
在当下由增量市场转入存量市场时,就属于供大于求,买方市场下有更多业主来挑选自己喜欢的产品,并有极其丰富的选择余地。这时产品力的转向应该由高性价比,逐渐变为更极致的产品,并且需要与客户的买点极其匹配。如何打造更强的产品力,如何更贴合客户的买点让他们愿意购买,这就是成为产品力之王的必经之路,也是我们当前的研究方向。叫座又叫好的才算好产品,赛拉维CLV帮助我们的客户万科、融创、旭辉、保利、金地、中海、招商、绿城、金茂、首创、龙湖、华润提供了当下最匹配市场机制并且业主愿意购买的好产品,如此才叫实现产品力。
热门阅读
Popular
以实现城市品质人居生活为出发点,「DESIGN TRENDS设计趋势」以设计为链接,发现趋势、探索产品力,赞颂中国好设计。
我们坚持设计的人文理想,定义在地产、设计与大家居领域,以全球化视野挖掘商业环境,以专业的设计产品力逻辑来经营该平台。我们鼓励推陈出新的研发,真正为人居环境提供优秀的解决方案;我们关注在设计领域钻研与精耕的人物,让专业者输出有价值的观点;我们报道优秀的地产产品体系、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与软装设计作品。
高屋建瓴,深刻追溯
回顾过去,正视当下,看见未来
翻开《DT趋势人物》访谈集,你将迅速发现这是一座扎根地产设计领域横跨行业上下游产业链研究的智库,我们与活跃在海内外地产、设计界一线的领军人物展开深入对话,回溯成功企业发展历程,发现与分析前沿信息,同时呈现具有创新意义的行业思考。
# 出品
总编 / Melody
产品总监 / Jeff
华南主编 / Nina Fang
原创内容,非授权不可转载